《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2今天,我讲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第一课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听了各位校长的评课和温校长的指点,静下心来,我才发现,其实,里面的很多问题,我都没有注意到,不禁有些汗颜了!为自己刚才的得意忘形感到惭愧。
这是一节原汁原味的普通课,我没有加入任何的装饰,没有排练,也没有故意做作,平时怎么上,现在还是怎么上。我有些喜欢上这种模式,可以真正的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真的,就像高校长说的,我很轻松。从实施四读三环教学法以来,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模式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约束老师退出课堂的主宰,我其实本来很喜欢讲,而且经常会讲的深,但现在的我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这都源于四读三环教学模式的约束。
反思自己的本节教学,我也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1、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要努力解决彻底。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那真的就是问题了。就像本节课中的生字“华”,如果我能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拼音,并让学生读几遍,也许就不会出现再次读错的问题;还有“lǐngyù”和“línyù”的区别、“司空见惯”和“司空见贯”的区别,都没有加以强调,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再次出错。
2、心里有些紧张,为了把本节课的各个环节展示充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另外,在听学生读文的时候,还不够认真,有些地方听的不够仔细。对于第一组的朗读设计,尤其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一句的设计,读出了气势,但我没有明确的给予肯定。也包括“金话筒”的获得者张明珠的朗读,我也没有过分的强调。一个原因是为了时间,另一个原因是平时已经养成习惯,每节课都要评奖,学生对于朗读的声音、语调和节奏已不再单一评价,而是听整体效果。另外,本篇课文属于议论文,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感情的运用。所以本节课上,我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3、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我疏忽了一点,那就是要多表扬,少批评。以后我努力让学生多找一下别人的优点,少一些互相挑刺。在评奖的时候,也应该多一些引导,多一些评价措施的参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
4、备课时要认真,仔细,不能敷衍。整节课看似轻松,其实心里也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解决生词的时候,我不能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词语。像本节课中的“花圃”,我认为它和“花池”“花坛”有一定的区别,但却说不出来。还有就是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如“石蕊地衣”“酸碱试纸”等,没有认真的查阅资料,没有好好的理解。要想真正的轻松,备课还要努力下功夫,预设一定要到位。
5、对四读教学法的理解,我认为不仅仅应该是模式化的按部就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设计小组读文的目的最开始是因为有的学生喜欢展示读,而有的学生总是在里面浑水摸鱼,为了调动全体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我设计了这一个环节,没有想到,居然在我的班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流程,很多孩子都喜欢,所以我也就坚持了下来。再后来,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我又设置了“最佳朗读团队”和“金话筒奖”,通过 ……此处隐藏1231个字……样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提问,以互助的形式展开,为了避免“无效提问”,先让学生第一轮汇报,只汇报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迅速板书,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些问题:课文是怎么论述的'?怎么发现真理?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讲了几件事?写什么?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好处?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义是什么?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出现了几次“给那些”,有什么好处?这三个事例是怎么过渡的?分别体现在哪里?
显然,学生的提问聚焦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关注内容层面,也有观众写法层面,有可探究,也有过于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砍掉”你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前面两个“高大上”的问题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选择问题,互助探究。第二轮读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组还产生了新的问题。第二轮汇报新的问题补充得是课后的思考题“见微知著”什么意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补充了最后一段运用了引用,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点拨,提升效率。上面的问题中,停一停,读一读,导一导的还是聚焦三个事例的内容与写法上,汇报过程引导学生跟着笔记,概括三件事例;跟着梳理,了解写作顺序都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跟着感悟写法,注意过渡,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纵观千百年来,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认为,由此他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跟着关注结构,提出观点第一段,论述观点第二至第六段;总结重申观点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而感悟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在品读句子上,跟着学生的汇报,停一停,读一读重点的句子,亮出观点,作者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同样的句子还有总结观点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两段的总结,也是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
要有问题,更要提取有质量的问题,这在今后课堂要引以关注的;要预习,更要关注讨论互助后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关注当下的真思维,真学习,这在巡视中要多加以引导,避免只是生硬抄课外资料;要汇报互助结果,更要关注现场生成,有效引导,这在老师备课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2课时授完,设计了三个问题和学生探讨: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
不足之处
纵观整个课堂,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
2.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欠缺,可能备课中问题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再教设计
根据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若再教此课,进行如下改动:
1.师生充分互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事例涉及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上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可切入课题,又能理解“真理”。
(1)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火热氛围。
(2)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
2.引领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1)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2)找出和课文题目意思相近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理解。懂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篇8一、亮点
1、教学思路清晰
上课伊始,由格言引出“真理”,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检查环节,由词语引出句子,引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个具体事例,作告诉学生,作者就是这样,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了解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真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遵循了文路的,是清晰成一条线的。
2、词语教学扎实
词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领域”的“域”和“机械”的“械”之外,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词语意思上面: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都知道,所以这节课我重在让学生学会用“分解组合法”理解词语。教师以“追根求源”为例子,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虽然这一板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想应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理解词语是有所帮助的。
3、体会观点独到
除了在初读环节借由检查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观点的含义之后,还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不足
1、课堂练笔
“课堂练笔”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将课始的格言变身课尾的观点,本应该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可是,因为我课前的思虑不周,课时的一再重复,使得课堂练笔成了一个“遗憾”。其实,现在想想,我大可以规定学生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写谢皮罗教授的实验过程,我相信,只要我点拨到位,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的。至于其他的补充材料,可以作为课后练笔的参考,因为证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例远远不够。
2、教学语言
不知是年龄增大的原因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我总喜欢重复,重复着学生的回答,重复着自己的要求,生怕学生没有听见听懂。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拖沓,不够简练。
3、朗读指导
虽然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关注到了感情朗读,也在PPT制作的时候运用了触发器来强调重点词语,可是在课堂上却没顾及,所以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也没达到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